俗女養成記—那個決定對傳統婚家劇本大翻白眼的女子

俗女養成記—那個決定對傳統婚家劇本大翻白眼的女子

作者/郭宇欣  自由傳道/世新性別研究所碩士生


隨著《俗女養成記一、二季的熱播,「陳嘉玲」成為台灣近兩年最著名中年女子。39歲的她,是一個在台北多年卻很難融入都會生活的台南人;她盡責幹練,但工作能力卻被用來幫老闆處理正宮和小三的關係;她有感情穩定的男友,但面對要不要進入婚姻卻充滿猶豫。這個用閩南話當內心獨白、也沒有一絲柔弱優雅氣息的在地《俗女》引起觀眾高度共鳴,不只因為演員謝盈萱成功創造一個充滿喜感與行動力、讓人不由自主跟著她瘋狂脫困的角色;她的家人、朋友都由當前一眾優秀演員擔任,呈現一個對外人熱心,對彼此的愛總說不出口、愛面子卻又單純真摯的台灣傳統典型家庭,而他們各自立體完整的故事也一起交織塑造了陳嘉玲成長的環境。


近年來關於「大齡女子」的影視作品很多,但《俗女的特別之處是在敘述這些女子如何「養成」?劇情以陳嘉玲的現在和兒時故事雙線並行,相互對話。為什麼「婚姻狀況」對於快要四十歲的女性是一大艱難議題?《俗女》首先排除「Mr. Right」這個選項。陳嘉玲和男友生活、個性契合,卻在論及婚嫁,與強勢的婆婆相處後幡然醒悟,如果進入婚姻,她的下半輩子就得不斷重複這個控制與被控制的循環。對陳嘉玲來說,問題不是身邊這個人對不對,而是女子進入婚姻後,等待自己的是「相夫、教子、乖順媳婦…」一整個無窮無盡的婚姻宇宙。


而進入小嘉玲的成長時空時,我們看到從「嫁個好男人」目標衍伸的「聽話、矜持、溫柔…」的「淑女」教育,透過一點一滴的日常生活塑造著小嘉玲。是媽媽管教時說的「妳這樣怎麼嫁得出去?」,是那個不能生育而無法進入婚姻的姑姑,是寫情書而被人指指點點的鄰居女孩,是奶奶一邊捏爆釋迦一邊說「這就像是女生的貞操,太早失去就沒價值了!」…。畢竟在那個年代,不能安穩進入婚姻、相夫教子的女子,如同鎮上流傳的那個被男友拋棄而上吊的女鬼故事,是會令人聞之色變的。


如果大齡女子的困境在於傳統婚姻家庭劇本中的「淑女」角色,那陳嘉玲脫困的方法就不會是眾裡尋他的「徵婚啟事」,也不是破除年紀障礙談個姐弟戀的「勵志故事」。在眾多大齡女主角中,陳嘉玲應該是最吵鬧、最不受控的那一個,當她感受到自己即將陷入「好妻子/媳婦/母親」的危機時,便果斷分手,也因此失去工作,用狼狽到使人發笑,卻又無比堅決姿態,對這個劇本大喊「老娘不演了!」開始尋找另一條屬於「俗女」的路。


    但回到家鄉的嘉玲並不是一無所有,《俗女》許多讓人笑中帶淚的劇情,是那些不見得懂她,不贊同她的決定卻又不離不棄的家人。甚至嘉玲看似自斷前程的決定,也讓外表橫行無阻,卻一輩子在「淑女」規範中小心翼翼的奶奶對自身有新的反省:「嫁給你爺爺後,我的名字卻變成陳李月英,外面的人都叫我陳太太,要不然就是叫我老闆娘,醫生娘,後來又變成醫生嬤,也有人叫我陳媽媽…我也好久沒有聽到我自己的名字了…」


《俗女》也是一場療癒之旅,陳嘉玲似乎就是一群還沒有忘記年少夢想,卻已經被現實擠壓的中年上班族縮影。有人跟她一樣想對那些莫名其妙的的人事物大翻白眼;而她也和那些正在假裝堅強瀟灑的大齡男女一樣,內心深處最在乎的是自己會不會讓家人失望?《俗女》透過嘉玲的媽媽回應她,似乎也安慰著如嘉玲一般的我們:


嘉玲:「我回來你有開心嗎?」  媽媽:「妳開心我就開心」

嘉玲:「妳會不會失望?」  媽媽:「妳不會我就不會。」


最後,經過家人和家鄉的療癒後的陳嘉玲,再次離家,重新開始下個階段的人生。在《俗女》這個現代大齡女子的童話裡,白馬王子不是最後的解答,而是一個願意愛自己的自己,和願意接受她們的家人。如果這個故事有基督教的版本,我希望教會也能讓這個世代的俗女們被愛包圍、得到力量,而不只是為她們成為「淑女」祈禱而已。


延伸閱讀:

1.電影《誰先愛上他的》:2018年台灣劇情片,謝盈萱飾演的三蓮為家付出一切,但亡夫把保險理賠金留給生前的同性愛人,而三蓮在追討保險金的過程中,兒子又和自己起衝突。

2.電影《孤味》:2020台灣劇情片,描述以母女關係為核心的台南家族故事,謝盈萱飾演逃避婚姻家庭的長女宛青,在父親過世時得重新面對家族恩怨。

3.電視劇《俗女養成記2》:由《俗女1》原班人馬演出,繼續看41歲和13歲的陳嘉玲如何攜手身邊的親友與人生難題搏鬥。

從《是誰》的努力維持,到《孤味》的自我放逐,最後在《俗女》中的直球對決,透過謝盈萱,我們可以從三個截然不同的視角看婚姻家庭劇本。